9月12号,我在公众号发布了《加贝村3.0揭秘》这篇重要文章,随着我们在3.0阶段的理念和方案逐步确定,调整后的教学体系将被贯彻实施,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原来的选修课和自主学习项目被正式以PBL课程的形式确定下来,PBL的英文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问题导向式学习,不过在加贝村我们仍然以“自主研究项目”作为其核心内涵。
在此我结合上个月我本人所带领的PBL项目小组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应当如何理解PBL教师的角色。
理解PBL教师的角色
1. 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
在八月份加贝村第二次美国行接近尾声之时,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应该在九月的课堂上继续学习“环球地理”和“美国文化”,所以在制定九月课表的时候,我安排了足够的时间段用于这两个内容。
为此我也给学生们提前准备了相当丰富的学习资料。
我挑选了多套有关美国文化和环球地理书籍,还准备了一个做工精良的立体浮雕地球仪,购买了美国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以及详细的美国地图册。
孩子们可以看着自己过去两年在美国走过的地方,对照地图和地球仪,就会有非常生动和鲜活的感受。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坐在飞机上大家都会时不时看看飞行图,就会好奇为什么上海飞到旧金山要“绕”到那么靠北的白令海峡,这种“绕远路”的错觉是很容易产生的。
然而,看到地球仪就会豁然开朗,因为地球是个球体,我们的平面地图都是被扭曲地拉平了,无法反映两点间真正最短的线路。这个时候再给学生们讲述“地球大圆”这个几何概念的时候就会比较容被理解。
上述准备工作我们都做了,不过,如果只是从“环球地理”和“美国文化”这两点来规划教学,这仍然还是传统学科教学的思路,无论你的教材多么有趣,教具多么丰富,教师多么知识渊博,却永远不能保证学生们能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传统教学往往就是容易出现“一厢情愿”、“热脸贴冷屁股”、“恨铁不成钢”的局面……
在加贝村,我们很清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承担学习的责任。
不过,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孩童,这绝无一蹴而就的可能,而是一个微妙和细腻的变化过程。
前三节课我仍然以知识讲述为主,虽然我们讲述的是美国文化和环球地理,但是我会观察他们对地球上什么地方的文化和什么样的地理现象感兴趣。
因为加贝村每年都会出国,在经历了两次美国行之后,2018年我们很可能会结合课题去一个新的国家和地区,所以我也会问他们想去哪里。
所以,稍加引导,我就把学生们带入新的轨道。我们一起讨论寻找一个地区,成为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但是又不脱离“地理”和“国家文化”这两个原本计划要做的主题。
这么一讨论,日本这个地区很快就成为了我们首选研究对象。我从教室内已经存在的几张地图得到灵感,问他们是否可以动手制作一张日本地图,上面可以标注各种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
这个想法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所以基本上当即就被确定为我们这一组的PBL主题。
选择日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两个原因:
首先是这几个孩子对日本都比较感兴趣,源于他们生活中的很多日本文化元素,比如有趣的日本动漫、好吃的日式料理等等。
第二,我们加贝村一直有打算要在不久的将来访问日本,如果能在去之前做相应的功课,自然会让我们未来的日本之行更有收获。
虽然我们有了一个学生们都认可的主题,即透过制作一张特殊的日本地图来开展我们这个月的PBL课程,但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们这样做的用意,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带领他们梳理这么做的意义和整个项目大致的流程。
于是我开始运用第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如下:
这是我在过去两年多经常使用的一个模型。
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不断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一层一层推进。
比如,孩子们回答到:
“可以学习日本的文化和地理知识”
“可以练习地图制作的技巧”
“可以为日本之行做准备”
……
我还请他们思考为什么我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做这个项目?大家也就很快总结出了“分工”、“协作”这样的关键词。
于是我们根据这个模型,把接下来需要考虑的东西又用了一节课讨论。
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会了解项目真正的全貌,毕竟他们还缺少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当项目具体目标是要绘制一张地图的时候,他们脑袋里可能最多的画面就是一张地图。
所以我要不断提醒他们思考,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分工、最后一节课如何展示这张地图等等。
你可能会说,这不仍然还是老师的想法吗,而非学生们原创的想法啊。
我的理解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PBL项目刚开始做,比较需要老师做细致的引导,必要时给予充分的示范,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跑题,也能让学生慢慢明白加贝村PBL课程的游戏规则。
而且,我现在就可以把最新的情况分享给大家:
九月份PBL课程结束,各小组完成展示和自我评价之后,在十月份我们正在进行的PBL项目中,每个学生都变得更加积极,好几个学生都完全独立地表达和选择了自己想要从事研究的学习项目。
可见,从被动到主动,变化是非常快速和明显的。
这也引出我要分享的第二点关于如何理解加贝村PBL教师的角色。
理解PBL教师的角色
2. 是引导者和督促者,必要时给予方法上的示范
PBL课程最大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角,由问题出发,主动去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个时候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
一开始自愿选择在这一阶段学习地理和美国文化的有四个人,两节课之后,易诚睿选择离开了本组,转而选择跟随佳宇老师学习美术相关内容。
于是我们这一组最终的成员确定是:王嘉淇、张含琪和魏均献。
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年龄相对大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储备量相对他们的年龄来说也不错,理解力都比较好。两个女生尤其有很强的自律性,现阶段的魏均献相比刚来加贝村的时候也有很强的上进心,主动性也很强。
我们这一组最终的成员确定为:王嘉淇、张含琪和魏均献
这三个人来做这样一个需要非常多资料查询和具体绘图工作的项目,在技术上我还是比较有信心。
但是和预期的一样,这一组最开始出现最多的问题都是在项目的推进和管理上,比如没有清晰的分工,没有组长,没有人负责项目的进度,一开始大家都一股脑全部投入查询日本相关的资料。
孩子们虽然看似在最开始回答我问题时给出“分工”、“协作”这样的答案,但是在实践中还根本做不到。
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持续一个下午之后,我立即在下一节课上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与学生一起探讨项目管理和推进的概念
分工的意义,进度的把控,汇报的流程等等,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把这些概念一个个讨论清楚。
最后,这一组终于选出了小组长:王嘉淇,负责每次PBL课后向我汇报进度;张含琪负责地图关键部分的绘制;魏均献负责地图上一部分重要信息的资料收集,比如富士山、太宰府天满宫、札幌拉面等。
项目到这里,其实才开了一个头,之后每一步都有很多问题。
但这正是PBL课程的魅力:
在一步步面临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协作,并能学到在真实的工作中特别需要的项目管理能力,获得真正的综合能力提升。
之后一节课,小组向我提交了他们绘制地图所需要的物资清单,包括一本日本地图册、纸张和彩色油性笔等。于是我就在淘宝上帮他们下了单,准备了所需的硬件材料。
在选择纸张的时候,大家顺便学习了一下纸张的尺寸规格,最终我们选定了A1大小的纸张。不过这些数据我们不要求记忆,因为随时都可以查询到,知道有A、B、C三种规格以及数字大小关系就好。
常见的纸张尺寸规格
因为这一组都是大一些的孩子,所以我会在明确下一阶段任务以后就把时间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和处理。
在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之后,孩子们往往会比较负责地把事情做完。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督促,而不必承担过多的知识提供任务。
当他们查询了很多日本的资料以后,会常常和我主动聊起一些日本的趣事,比如有一天他们问我:“村长,你知道日本一天地震几次吗?”我说:“一两次?” 他们说:“一年1500多次,平均一天4、5次”。
有一次他们跟我说,查不到“寿司”这种食物的确切发源地,就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虽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是我们最后得出一种判断,但凡一种美食是一整个国家的代表,往往它历史悠久,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漫长过程,很难找到具体的发明人或者发祥地,即使有的各种说法也很难考证。
这些讨论有时候在课堂上,有时候发生在茶余饭后,我们要相信,一旦把学生带入自主学习的轨道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寻求问题答案过程中思维的锻炼、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传统课堂上老师讲述的方法所无法追赶的。
一旦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学习从被动变主动,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尽管学生们也很认真,但是几天过后,我发现他们还是停留在资料收集的部分,陷在其中。
于是我召集他们再次讨论了整个月的课程安排,强调最终的项目展示日期,和他们一起考量接下来的时间分配,避免出现不能按期完成的情况。
于是我向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1、根据最终展示日期,制定下一步更加详细的计划和分工。
2、组长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要督促工作进展,每节课要对照计划检查进度。
3、每次有PBL课程的当天,要找到村长并汇报工作。
大致的情况是,信息已经收集的差不多,张含琪可以先开始绘制一张地图草稿,大家先用草稿试做一次,可以试错;在展示日之前三天再完成一个成稿,留两天时间来准备最终的展示;魏均献作为最后的主要演讲者在展示日来分享;王嘉淇作为组长来抓好进度和负责汇报工作。
就这样,我每上一节课,解决一些问题,又会放一两节课给我的小组成员自己学习和推进,我会默默地观察,有时候我会根据他们的汇报询问一些关键问题。这个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的汇报也不是很好,于是我又用了一节课来讨论如何做汇报。
必要时,PBL教师应给予充分的示范和引导。
在一些问题上,光是提要求是没有用的,必须给孩子们做出足够的示范,让他们看到具体的方法。
为了让汇报有效,最终我们定下来汇报的基本内容框架:
我们做了什么?
遇到什么问题?
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解决不了——分析原因
对照进度我们的进展如何?
下一步我们准备怎么做?
按照这个流程,学生的汇报就会非常有重点,我在听取之后也能第一时间给出反馈。虽然说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不能代替孩子,但是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敏感地判断介入的时机和程度。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督促者,而非知识的提供者,必要时给予方法上的示范。
理解PBL教师的角色
3. 及时提供反馈
学习当中,能让学生进步的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及时提供反馈。
以我这一组为例,王嘉淇一开始当选组长这件事情,有很多因素,首先是她平时学习就比较认真,大家对她有一份学术上的信任;她人缘也好,又是加贝村的老学员,资历上也更足一些;最主要的是,这一组三个人都还比较腼腆,相互推让。所以最后,王嘉淇就勉强担任了这个组长。
和传统校园里的班干部不一样,学习小组里面的组长要承担完全不一样的职责,她要组织小组讨论,要随时盯紧项目的进度、要向老师汇报进展和问题,要推动整个小组的学习。这对学生的领导力和工作方法有很高的要求。
王嘉淇在一开始完全不掌握这些东西,性格上她也比较温和,虽然平日里对自己管理得不错,但是对他人的影响力不强,所以,这正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在每节课把问题完成小组讨论之后,都会单独找嘉淇聊一会儿,和她分析组长的角色,以及组长的工作的重要性,担任这一角色对她成长的好处等。
好在嘉淇悟性较高,当我着重强调以后,她基本可以按照我的要求和示范来工作,到后期,比如汇报工作就变得比较顺畅,每次也能把问题重点和关键流程讲清楚。
我相信,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而且最好是多次这样的训练以后,她在日后的工作中面对项目管理时才会具备大局观,才能更好的完成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张含琪是这一组当中的负责绘制地图的主要技术人员,她是一个特别专注的人,绘制草稿过程中我见她对着一张硕大的A1纸,不用尺子,不打格子,直接用铅笔开始画一张复杂的日本全国地图。
我问她,这么大一张纸,如果比例不合适画到一半大小不对就尴尬了,我提醒她可以在纸上画出几条经纬线形成一个个的格子,对照已经买回来的地图,就可以确地每个格子所包含的部分,这样不会把比例画错。
尽管我说了,但是张含琪依旧我行我素,按照她的方法继续做,对我的意见她并不反对,但是她感觉没有必要。事实证明后她的方法在面对这张地图的时候,也完全可行。
遗憾的是,项目后期张含琪的外祖父病重,她不得不提前离开回家探视,当时她刚刚把第一个草稿完成了80%。原本计划经过草稿的练习,还要重新制作一份更加完善的成稿,最终因为突发状况没有实现,否则我想她也会通过两次绘制的对比得到更多的启发。
后来王嘉淇和魏均献在没有含琪的情况下,就在这第一版草稿上直接完善,最终完成了这张地图的成稿。
魏均献最后在展示日前几天,和王嘉淇一起商量展示的内容,内容的框架基本就是参照平时汇报的结构:
我们组的PBL做了什么?
展示作品,并分享几个关键信息点?
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分析原因是什么?
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确定内容后就开始练习。上台演讲对于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很难的事情,特别是要想按照一定的结构和计划去讲述。上台前的前两个晚上,魏均献和王嘉淇还在加班排练。
在观看他们练习的时候我给魏均献提了很多意见,比如,声音要再大一些、开场的时候要与观众问好,并正式介绍自己的组员和项目、最后还要流出一个环节给观众提问,以及包括肢体语言等等。反馈虽然多,但是都很具体。
最后一天正式展示的时候,魏均献上台很大方的跟台下的人打招呼:“大家早上好,我们这一组的PBL项目是绘制一张有特殊的日本地图,我们组的成员是我,王嘉淇还有张含琪,张含琪因为家里有事,今天不能参加,下面由我和王嘉淇为大家介绍……”
这时候我其实心里特别感慨,想想一年前的魏均献,根本不敢上台,现在经常能够站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
在展示结束以后,我们继续做了一个小组评价,给到整个小组和每个组员正式的点评和反馈,组员间也相互感谢对方的支持,听到别人的反馈,相信更加能够帮助自己进步,反馈越具体,改善起来就越清晰。
这也是PBL老师的角色之一,适时地对每个小组成员、整个小组的表现给出反馈,帮助他们适时调整方向,帮助他们进行反思。
日本地图成稿,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总结:
以上是我根据上个月所带领的PBL小组课程,体会到的几点关于如何理解PBL教师的角色。分别是:
1. 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
2. 是引导者和督促者,而非知识的提供者,必要时给予方法上的示范
3. 及时提供反馈
然而,一个优秀的PBL老师,远远不止这几点。如果对比传统教学的老师,我们希望加贝村的PBL老师有如下的一些特质。
摘自《问题导向学习(PBL)指南》第41页
上个月我们只是初步正式开始实施PBL课程,接下来,整个加贝村会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推进PBL课程的体系,使之成为我们加贝村三大教学模块的支柱之一。
撰文 / 贺隽恒
责编 / 何颖意
评论